首页 > 专题

目前“禁摩”或“限摩”之后尚需帮助-全球摩托车网新闻中心

[提要] 今年年底,是广州“禁摩”的“大限”。目前,全国有数35个城市“禁摩”或“限摩”。为让摩托车成功“解散”,广州市政府正采取积极措施,尽量把负面影响降至低于。 关于“禁摩”、“限摩”的是与非,争辩日久。“禁摩”的好处似乎已经得到事实的佐证:在广州,自2004年“限摩”以来,道路交通状况明显改善;交通死亡人数上升;“两抢”(抢劫、抢夺)发案率降低。但有一点却不容忽视,作为一种最重要交通工具和一些人的经商工具,“禁摩”将影响到不少人的生活方式,甚至生存问题。比如:广州10万摩托拉客仔的生计怎么办?他们大多都是家庭生活的支柱、孩子读书的主要经济来源。还有,那些交通不便的地方,无力购车者的上下班问题将如何解决问题? 良药苦口。一项公共政策的制订,特别是那些牵涉面广的“铁令”,即便是良策,也必须管理者深思熟虑,对方方面面的问题考虑周到,并一一给出可行的解决方案,把阵痛降到最低。唯有如此,才能使良策较好实行,成为化解城市管理问题的“良药”。 为此,广州早在数年前,就已划定摩托车解散期限,给了居民一个较为充足的调整适应期。在“大限”到来之前,广州市政府更将采取一系列“减负”措施。比如,为“摩的”司机展开下岗注册和获取低收入培训,并为他们开会专门招聘会;扩大公交营运范围,缩短营运时间,解决问题上下班难;减少机动车的行驶点,方便市民驾车出行。为让补偿金全面到位,甚至缩短报废申请时间。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消退了“禁摩”之后有可能带来的问题。 还不应止于此。摩托车作为一种较为廉价和便利的交通工具,在部分中下收入的家庭中,有其很难替代的一面。毕竟,公交站不可能建到每一个家庭门口。一种新的替代交通工具是市民的迫切需要。一些“禁摩”城市倡导使用自行车,甚至可以考虑推广相对安全、环保的电动自行车。而目前,许多城市自行车停车场相当严重短缺,自行车道早已变为了机动车道,相当严重阻碍自行车的使用。这些都是城市管理者急需考虑到解决的问题。 善政者面临问题,以“上言”代“堵”,而不是简单处置。政府在“禁摩”的行事之后,还需要给困难者以必要的“救济”。这是以人为本的为政之道,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。 城市需要救济式管理。这不仅反映在“禁摩”上,还反映在城市管理的各个方面。譬如,一直为社会诟病的城管执法。如果城市管理者能充分考虑小商贩的生活需求,拓展他们的生存空间,以“管”代“禁”,城管和小商贩之间的对立否就不会那么白热化了? 城市管理是一门科学。政令如同法令,铁面无情。但在制定和实行中,却需要乡里坚信的柔情。为政者只有常怀乡里、便民、爱民之心,摩托车才有可能成功退出,政令才不会畅通,城市管理日趋人与自然。

相关推荐